开战的第12天凌晨巴军的反击打响了。
首先投入战斗的就是部署在拉合尔西面的2个装甲旅。
与印军预料的不一样巴军没有击中使用装甲部队而是让2个旅分别从北面与南面绕过了拉合尔古城从两翼对印军实施包抄而且是大范围迂回包抄目的是围歼进入巴基斯坦境内的全部印军!
这下别说印军前线指挥官连后方的将领都被吓住了。
为啥?
当时进入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军已经超过了20万而且集中部署在拉合尔附近其中数万印军在古城附近作战。
更重要的是这是印军在该方向上的绝对主力。
如果被巴军包围这20多万印军就完蛋了!
这个时候巴军的意图也非常明显了。
不止是击退印军而是要围歼印军。
面对来势汹汹的巴军装甲部队印军打得异常的顽强特别是在几个主要方向上印军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
毕竟这是印军的主力部队。
可惜的是再顽强的斗志都阻挡不了巴军的钢铁洪流。
更何况巴军动用的不止是装甲部队还有远程炮兵与航空兵。
根据后来公布的资料只是在当天凌晨也就是天亮之前为装甲部队提供直接炮火支援的4个炮兵营就消耗了将近10万发炮弹几乎有一半的自行榴弹炮在几个小时内打废掉了一根炮管。
所幸的是巴军准备充分炮管根本就不是问题。
当然炮弹也不是问题。
此外巴基斯坦空军也是全力以赴。
按照巴基斯坦空军公布的战报当晚出动作战飞机近500架次向前线投送了近2000吨炸弹。
不止是jf-17连很多jf-20都转为执行打击任务。
虽然印度空军也紧急出动拦截巴基斯坦空军的战斗机但是效果并不好而且遭受了不小的损失。
为了支援前线部队作战巴基斯坦陆军还再次动用战术弹道导弹与巡航导弹重点打击了印度境内的主要目标特别是桥梁与隧道。
此外巴基斯坦陆军的远程火箭炮也投入了战斗。
简单的说在这几个小时之内巴基斯坦把能够动用的进攻力量全都用上了打出了一个小高潮。
结果嘛自然是可想而知。
到天亮的时候巴军装甲部队已经突破了印军的三道防线而留给印军的撤退通道也就只剩下了拉合尔东面的公路。
其实直到这个时候印军依然有撤退的机会。
只要组织得当只要印度空军给力拉合尔附近的印军仍然能够撤下来至少能够把大部分官兵撤出来。
关键就是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巴军的进攻力量暴露出了后继乏力的问题。
别的不说到天亮之后巴基斯坦空军就没再出动作战飞机支援地面部队只保留了有限的防空力量。
可惜的是印军再次犯了错误。
严格说来也不是错误。
在巴军发起反击的时候印军总参谋部给前线部队下达了死守的命令。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这道命令本身没有错。
为啥?
如果在巴军发动进攻的时候让前线部队撤退肯定会演变成溃退甚至是惨败后果难以想象。
要知道在巴军的轰炸下溃退的印军官兵未必能够活着逃回来。
此外如果前线崩溃那么印军未必能够在国境线附近组织部署新的防线说不定就被溃退下来的乱兵给冲垮了。
从战术的层面来看就算要撤也要首先顶住巴军的进攻。
在扼制了巴军的进攻之后再组织撤退。
打到天亮的时候印军总参谋部对作战行动做了调整不过不是让前线指挥官把部队组织起来撤退而是反起反击!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印军在当时肯定获得了美国与日本提供的情报。
也就是根据这些情报印军总参谋部断定巴军的进攻在天亮之后就将结束而且无法立即组织发起新的进攻。
显然印军高层理所当然的认为既然巴军无力进攻就可以发起反击夺回在天亮前丢失的阵地堵住防线上的漏洞所不定还能够通过反击歼灭巴军的主力部队从而一举扭转战场态势。
问题是有这么容易吗?
别忘了发起反击的只有2个装甲旅而协同2个装甲旅作战的其他巴军部队都没有多大的消耗。
更重要的是巴军在停止进攻之后后继部队已经跟了上来。
当时巴军在拉合尔方向上至少投入了14个旅的兵力其中绝大部分也就是8个旅为步兵旅。
没办法巴基斯坦没有足够多的重装备。
显然印军在反击的时候首先要面对的不是巴基斯坦的装甲部队而是这些在天亮前才赶到的步兵部队。
如果印军有足够多的装甲力量反击行动还真有希望成功。
可惜的是印军没有足够多的装甲力量。
当时仓促组织起来的印军甚至没有足够多的车辆只能让部队里的官兵徒步发起反击。
这是什么战术?
要知道这已经是21世纪20年代了印军采用的竟然是100多年前第一此世界大战时的战术。
让步兵徒步发起反击去冲击巴军的防线?
这不是让步兵去送死吗!?
就算巴军没有修建堑壕也有足够多的机枪而且步兵手里都有步枪还能得到远程炮兵的支持。
至于反击的结果自然不用多说。
打了一个上午印军的6个步兵旅没有能够前进一步得到的只是上万名官兵在反击中阵亡。
这场失败的反击几乎彻底摧毁了印军的士气。
在这6个步兵旅都爆发了动乱甚至是兵变。
根据巴基斯坦的宣传至少有3个印军步兵营在前线主动向巴军缴械投降而且是由低级军官出面。
连士气都没有了还打什么?
打到现在印军高层再蠢也清楚的认识到在拉合尔方向上的战斗已经失败再不撤就没有机会了。
其实打到这个时候印军已经丧失了最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