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 历史穿越 > 最强军火之王 > 第614章 全面崩溃
    拉合尔郊外的战斗持续了3天。

    战斗进行到开战的地16日傍晚在发起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并且被巴军无情的粉碎之后印军彻底的放弃了。

    其实在第一个白天的突围战斗遭受挫败之后印军就基本上放弃了突围的念头。

    根据后来做的粗略统计只是在第一个白天印军就伤亡了近3万名官兵还有数千名官兵在前线投降。

    打了3天印军的伤亡总数超过了5万。

    在第三个晚上巴军也失去了耐心。

    只是巴军没有发动地面进攻而是动用了各种火炮开始催促印军投降或者说是逼迫印军投降。

    到当天半夜印军前线指挥官做出了投降的决定。

    突围无望还有什么好指望的呢?

    其实根据后来披露的消息。

    在决定投降之前印军前线指挥官联系了总参谋部再次询问了接应部队的事情而印军总参谋部给出的答复是让前线部队再坚持几天说接应部队已经在赶来的路上这几天就能赶到。

    那么印军的接应部队到底在哪?

    刚刚离开大新德里地区离前线还有大约300千米。

    当然那还是直线距离。

    在得到总参谋部的答复之后印军前线指挥官就下达了投降的命令。

    与斯利那加的守军一样印军前线指挥官在决定投降之后也向巴军提出在战后遣返的时候得让投降官兵自行选择是否接受遣返如果不愿意接受遣返巴基斯坦得安顿这些投降官兵。

    这个要求从一个侧面表明印军前线官兵对印军高层乃至印度高层极度不满。

    战后一名在拉合尔投降的印军上校写了一本回忆录其中详细介绍了在投降前后发生的事情。

    按照这名上校的说法其实印军有很大的把握打下拉合尔。

    为啥?

    因为印军有足够明显的兵力优势欠缺的只是正确的战术而前线指挥官多次做出了正确判断都被后方的高级将领否决让印军一次又一次的错过了取胜的机会最终遭受了惨败。

    此外即便在最后关头印军依然有突围的希望。

    这就是在巴军发起反击的时候印军就选择突围那么18万印军官兵中的绝大部分都能杀出重围。

    关键是印军前线指挥官依然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并且提出了突围的想法却再次遭到印军高层否决甚至连印度总理都不答应让部队突围结果让18万印军将士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

    按照这名上校的话来说不是印军打得不够英勇而是印军的统帅太过愚蠢。

    不可否认印军上校的某些观点比较偏颇。

    比如他认为印军有能力打下拉合尔却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即巴军同样有能力加强在拉合尔地区的兵力投入因此就算印军前期没犯错误也肯定无法按照计划打下拉合尔。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印军在拉合尔陷入城市战结局会更加糟糕。

    只是印军上校在总体上没有错。

    印军确实打得非常英勇前线将士可以说是尽职尽责真正的问题出在后方即遥控指挥的印军高层根本就不知道前线的情况却一定要前线部队按照其指挥行动结果错过了太多的机会。

    最关键的其实就是突围时机。

    如果早几天突围那么18万印军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能杀出去而不是说18万印军被全歼。

    在拉合尔被围的印军缴械投降绝对不是一件小事。

    要知道那可是10多万官兵。

    首先受到影响的还不是印军的高级将领而是印度总理。

    为啥?

    就在当天晚上印度总理遭到了众多在野党的抨击。

    不是说不应该发动这场战争而是印度总理似乎没有统帅军队的能力也就没有资格统帅整个印度。

    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印度总理为了平息国内的愤怒情绪在次日就公开宣布拉合尔印军前线总指挥叛国。

    随后印度当局罗列了一份名单上面包括前线部队的所有高级军官。

    这些人全都被视为叛国者。

    可笑的是在这份名单上的一些军官其实已经在之前的战斗中为国殉难战死在突围的沙场上!

    其实由此事也能看出为什么那么多投降的印军官兵不愿意在战后被遣返回国。

    他们已经在战场上拼尽全力他们不应该为失败承担责任更不应该成为印度当局推卸责任的替罪羊。

    其实应该承担责任的就是发动战争的印度总理。

    此外还有胡乱指挥的印军高层。

    有趣的是这些人非但没有承担责任还都成了民族英雄成了十几亿印度人顶礼膜拜的领袖。

    当然巴基斯坦不会因此停止战斗。

    开战的第17天巴军在查谟发动总攻。

    这次不是仓促发起进攻。

    其实按照巴军的作战计划不管拉合尔那边的印军有没有投降都会在这天上午发动攻打查谟的作战行动。

    当然查谟也是巴军作战计划中最后一座需要攻占的大城市。

    按照巴军的战略计划在打下查谟之后就可以考虑跟印度进行停火谈判了。

    如果印度仍然不肯谈判那就对兵力部署做出调整从查谟与拉合尔出发攻入印度本土。

    简单的说之前的战斗都是在实现战略目的。

    接下来嘛就是以战促和。

    只是查谟不是拉合尔更不是斯利那加。

    虽然守卫查谟的印军还不到10万也没有多少重型装备但是攻打查谟的难度远在斯利那加之上。

    为啥?

    查谟就挨着印度本土。

    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打得非常艰难。

    用了一个白天巴军才撕开印军设在郊外的防线推进到城区里面。

    在进入到城市战阶段之后进攻变得更加困难。

    当然对巴军来说需要的其实只是时间。

    至于守卫查谟的印军除了士气与斗志也没有别的可以依靠的了因此说是负隅顽抗也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