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伯坦果德战役期间巴军高层就已经认识到了问题所在也开始着手调整兵力部署。
当然重点依然是克什米尔。
不管怎么打巴基斯坦绝对不会让出已经占领的印控克什米尔而且会逼迫印度当局接受既成事实。
只是守住克什米尔需要的只是步兵。
在克什米尔装甲兵几乎没有用武之地。
再说已经打下查谟也就没有必要把主力部队放在这里了。
接下来就是阿姆利则。
只是攻打阿姆利则显然困难得多。
为啥?
阿姆利则在印度河平原上而且是印军重点守卫的边境军事重镇不但有数十万印军的主力部队还有严密的防线。
其实这也是巴军之前不愿意打阿姆利则的关键所在。
关键就是巴军没有兵力优势。
在整场战争中巴军从上到下对兵力问题都极为敏感而且一直认为在兵力上存在的问题会导致严重后果。
为此巴军在作战的时候都显得小心翼翼。
很多时候因为没有兵力优势巴军甚至愿意选择防守也不愿意进攻哪怕需要在本土打防御战。
显然这也正是巴军在拉合尔死守了半个月的原因。
说得更直接一些巴军明显有点胆怯。
当然也没啥好奇怪的。
之前的几次印巴战争巴军全都输了而且输得非常彻底。
特别是第三次印巴战争在主动发起进攻的情况下巴军依然迅速战败最终还被印度肢解。
数十年来在战略层面上巴基斯坦一直处于防守的位置。
在国防建设上巴基斯坦也始终以战略防御为重点。
虽然巴军一向强调进攻特别是巴基斯坦空军但是归根结底巴军强调的进攻都只是战术与战役层面上的进攻。
简单的说就是以攻代守。
为啥?
巴基斯坦的战略纵深太浅了如果打得不够积极就有灭国的危险因此在战术层面上必须积极主动。
现在位置调换巴军反到不太适应了。
当然这也跟巴军没有类似的准备有关。
什么准备?
巴军高层压根就没有想过能够在印度境内打一场进攻战更别说是大规模战略进攻一次围歼数十万印军那样的大会战!
说得直接一点巴军连这方面的作战预案都没有!
过去几十年巴军总参谋部制订的作战预案全都是围绕着本土防御展开即在本土防御作战中击败印军。
当然这样的预案决定了巴基斯坦的国防建设。
此外在日常训练与演习中巴军也主要是依托本土作战。
总而言之在发现需要到印度境内打一场歼灭战的时候巴军高层才猛然发现手里没有现成的作战方案。
怎么办?
当然是赶紧制订作战方案。
此外就是调兵遣将。
当然还有前期的侦查工作。
结果就是巴军需要足够多的时间为攻打阿姆利则做准备。
在此期间主动权落到了印军手上。
只是这么说不够准确。
当时印军的麻烦更大。
什么麻烦?
回到伯坦果德并且恢复这座城市的秩序为100多万平民提供生活物资并且清理战争废墟。
从某种意义上讲伯坦果德的100多万战争难民才是天大的问题。
当然印军没有放弃反攻克什米尔的念头。
在重回伯坦果德之后印军就发起了反击。
什么反击?
针对查谟的反击。
可惜在连着发动了几次进攻之后印军高层才意识到只靠步兵根本不可能突破巴军的防线。
很简单在平原地区作战步兵几乎就是去送死。
那么在山地呢?
同样是送死。
印军在积极反击巴军也在积极加强防御部署。
跟过去几十年的情况一样巴军所做的其实就是通过设置据点等方式控制克什米尔地区的主要道路与山谷。
虽然巴军的防线不够严密无法阻止印军的渗透作战但是足够让印军的反击行动化为泡影。
其实这些零散的据点足以让印军的大规模反击行泡汤。
为啥?
巴军掌握着制空权还有足够多的远程炮兵。
如果只是菱形的渗透作战问题还不大印军也不可能靠渗透到巴军防线后方的小股部队夺回失地。
大规模进攻就得考虑巴军的远程打击了。
显然在山地作战最多也就只是给巴军制造一些麻烦。
在过去几十年里印军的边防部队与山地部队给巴军制造的麻烦还少吗?
要说应付小规模交战的经验恐怕还没有哪支部队比得上巴基斯坦陆军的山地部队。
此外随着战线稳定下来巴基斯坦的边防军被派了上去做为主力的山地部队被陆续撤了下来。
其实印军在反击行动中的伤亡更加惨重。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反击的最初阶段印军每天伤亡官兵数百人而且大部分都是由远程炮火造成。
巨大的伤亡严重的挫败了印军的士气。
虽然印度当局以及印军高层不愿意承认战败更不愿意接受既成事实但是前线的印军将士却不想为了政治家的野心去送死。
结果就是在经过了最初半个多月的反击之后印军前线部队普遍开始后撤准确的说是开小差。
啥意思?
印军高层下达了反击命令前线部队却不会执行或者说执行不到位。
打到后期印军前线部队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隔着战线朝巴军哨所放冷枪。
如果上面的压力太大就把迫击炮送上来开几炮。
总而言之不止是士兵连基层军官都心灰意冷。
这样的军队还能打胜仗?
当然在经过了最初半个月的反击之后印军高层也认识到继续反击就是让官兵去送死。
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够稳住战线就不错了。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在新形成的战线上也就是克什米尔与印度的边境线上双方进入了静坐战阶段都没再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最多只是偶尔放冷枪提醒对方自己还在防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