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 历史穿越 > 最强军火之王 > 第633章 哗变
    从开战的第67日也就是巴军包围阿姆利则的第二天开始就陆续有印军从城里出来向巴军投降。

    最初几天还只是零星的印军官兵。

    当然主要是逃兵。

    根据巴军做的统计当时主动投降的印军官兵大多来自社会底层有的甚至是在战后才被征召入伍。

    对这些印军士兵来说入伍其实只是为了混口饭吃。

    到第70日局面发生了变化。

    当天在阿姆利则西面一支印军步兵旅发生哗变一群基层军官控制了旅部逮捕了旅长等高级将领然后派出代表去跟战线对面的巴军谈判。

    谈啥?

    投降条件。

    简单的说就是为投降争取到更多的好处。

    问题是有啥好谈的呢?

    其实巴军早就公布了对待俘虏的政策也早就公开承诺会在战争结束之后让投降的印军官兵自行决定是否接受遣返对不愿意接受遣返的印军官兵给予保护以及非公民身份。

    简单的说就是投降的印军官兵可以选择在巴基斯坦生活不过无法成为公民。

    其实这只是临时政策。

    十多年之后大部分选择留在巴基斯坦的印军战俘都通过各种努力成为了巴基斯坦的准公民也就是获得了除了政治权力之外的其他公民特权而这些印军战俘的后代都成为了巴基斯坦公民。

    至于给出更高的待遇显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为啥?

    这是战争又不是过家家的游戏。

    说白了巴基斯坦愿意收留投降的印军官兵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按照国际法巴基斯坦应该在战争结束之后无条件的遣返印军俘虏而不是为俘虏提供政治庇护。

    可惜的是这些印军显然觉得不够。

    当时前来谈判的印军军官提出要求巴基斯坦当局划出一块保留地并且给予印军俘虏公民待遇。

    简单的说就是为每一个投降的印军官兵提供一块可以耕种的土地。

    这也想得太美了吧!

    要知道给予战俘人道主义待遇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

    印军军官提出这样的要求不就是拿手里的武器去交换巴基斯坦的土地吗?

    此外巴基斯坦也无法答应这样的要求。

    为啥?

    巴基斯坦的土地都是私有的。

    没错在巴基斯坦确实有很多荒地比如在俾路支省就有很多荒漠不过那些没有人定局的地方都不适合耕种。

    适合耕种的土地全都有主。

    巴基斯坦当局再厉害也不可能花巨资去购买土地然后送给印军的战俘。

    真要这么做了巴军将士会怎么想?

    当然巴军也没有一口拒绝只是提出需要向上级汇报即需要由上级决定是否接受印军提出的条件。

    这一拖问题来了。

    次日阿姆利则的印军就采取了行动。

    干嘛?

    消灭叛军!

    巴军还没有发起进攻印军先自相残杀。

    这下好看了。

    当然这也只能说明阿姆利则的印军指挥官确实是个白痴。

    为啥?

    想要投降的印军可不止是那个叛变的旅而是绝大部分基层官兵只是驻守在城区里面的官兵没有那么好的机会。

    镇压叛乱没有错但是得讲方式方法。

    以当时的情况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直接端掉旅部干掉带头的军官下面的官兵就会群龙无首。

    接下来再加以安抚就能稳住局面。

    结果呢?

    印军指挥官可没有管那么多调了3个旅的兵力去围攻叛军。

    这下局面全乱套了。

    为啥?

    让本来就已经动摇的印军去对付自己人那不是制造麻烦吗?

    很快叛乱就蔓延到了所有部队。

    在谣言的煽动下很多不明白情况的印军开始动摇也开始采取行动。

    什么行动?

    自保!

    虽然印军指挥官发了公告宣称叛军发生了哗变准备向敌人投降但是大部分印军官兵愿意相信谣言。

    什么谣言?

    是印军指挥官让那个旅发起反击而该旅的官兵知道反击就是送死所以没有执行指挥官下达的命令。

    因为对该旅不满所以指挥官决定杀鸡儆猴。

    当然也不全是谣言。

    印军指挥官确实制订了一份反击计划而且下发给了各个旅要求旅级指挥机构尽快做好安排。

    这份计划其实就是让大部分印军官兵去送死。

    连构筑好的防线都守不住凭什么发起反击?

    更何况印军没有重武器没有支援火力没有足够的弹药能够守在城区里面就非常不错了。

    那么其他部队的官兵会怎么想?

    此外还跟印军指挥官的身份有关。

    这个家伙是新德里派来的名义上是陆军上将但是更多的印军官兵相信他是总理派来的亲信。

    简单的说印军基层部队的官兵根本就不相信这个空降来的指挥官。

    很多印军官兵甚至觉得新德里已经抛弃了他们因此才让他们去送死以免在战后支付退役津贴。

    总而言之各种因素综合到一起这场镇压叛乱的行动变成了印军的大乱斗。

    这下城外的巴基斯坦军队反到轻松了。

    为啥?

    不再需要强攻阿姆利则等着看热闹就行。

    当然更多的印军官兵选择了直接向巴军投降。

    在第72日就有十多个营的印军直接向巴军投降而且交出了防守的城区。

    当然主要是外围城区。

    俗话说兵败如山倒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3天之内投降的印军已经超过了10万人而且都是成建制的投降至少有5个步兵旅直接投降。

    不过全都是在当地组建的部队。

    到第75日阿姆利则的印军已经是溃不成军。

    当天在阿姆利则东面发生了一场战斗。

    一支印军试图突破巴军的防线结果直接撞上了巴军的装甲部队一个营的印军官兵几乎全部战死。

    在清扫战场的时候巴军才发现战死的印军中还包括那名上将司令官。

    显然这是印军指挥官的警卫部队即印军指挥官都失去了守住阿姆利则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