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印度当局死硬但是在军事上印军高层已经清醒了过来。
从某种意义来讲印度已经战败了至少在军事斗争中输给了巴基斯坦而且翻盘的机会几乎为零。
为什么是几乎为零?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除非美日等国为印度提供全方位的援助而且有足够的时间至少是几个月不然印度根本不可能在战场上反败为胜丢掉印控克什米尔甚至丢掉一部分国土都不可避免。
美日等国会为印度提供全方位的援助吗?
还有能够争取到几个月的时间吗?
显然这两个条件成立的可能性都极为渺茫。
既然打不过那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争取最有利的结局换句话说也就是如何才能少输一点。
开战的第14天印军总参谋部给拉合尔的作战部队下达了突围命令。
其实4天前就应该下这道命令了。
拖了4天被围困的18万印军还有可能突围吗?
要知道为了围歼这股印军巴军已经在拉合尔附近集结了大约25万兵力其中至少有10个是主力装甲旅。
更重要的是巴军已经夺回了被印军占领的拉合尔古城。
也就是说这18万印军几乎全都在拉合尔城外。
在遭受了长达4天的高强度打击之后印军几乎损失了所有的重型装备甚至损失了几乎所有的车辆。
后来根据巴军统计只是在拉合尔郊外就有1000多辆被摧毁的印军坦克。
为了重装备怎么突围?
要知道巴军控制了拉合尔东面的所有道路还封锁了新城与印度的边境为了围歼这股印军巴军甚至炸掉了几座桥梁并且从开战的第12天开始沿着印巴边境线开始构筑堑壕。
当然还拉上了铁丝网。
如果有部队接应也就是从东面冲击巴军的防线被围印军还有一些希望突破巴军的包围圈。
那么有部队接应吗?
虽然在下达突围命令的时候印军总参谋部表示会派遣部队前去接应还提到总理已经答应抽调新德里的卫戍部队两个装甲旅在几天前就已经出发但是在当时印军的接应部队还在几百千米之外。
其实走了4天那两个装备“阿琼2”的装甲旅仍然在新德里郊外。
为啥?
道路太过糟糕很多桥梁根本就过不去而雨季还没结束印军准备的舟桥设备根本就用不上。
结果就是在印军总参谋部下达突围命令的时候没有一支接应部队赶到。
虽然很绝望但是被围困了数日的印军还是发起了突围行动毕竟18万印军官兵的家园在国境线的另外一边。
可以说战斗打得极为惨烈。
用一名在战争爆发之后就赶到了拉合尔全程目睹了拉合尔攻防战的西方记者而且是一名战地记者的话来说在21世纪的20年代拥有大量自动武器的印度军队打了一场第一次世界大战模式的战斗。
当天上午印军在宽度超过了50千米的战线上发起了冲锋。
没错就是冲锋而且是步兵冲锋。
当成千上万的印军官兵从掩体里面冲出来的时候守在防线上的巴军官兵肯定是目瞪口呆。
为啥?
这都啥年代了还让步兵冲锋!
战斗打得非常激烈或者说是惨烈。
整个白天印军都在突击却始终没有能够前进一步。
战斗持续到傍晚在太阳落山的时候巴军的防线前方已经堆满了印军官兵的尸体简直是血流成河。
在这一天到底有多少印军官兵战死?
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数得清。
当然肯定不少至少有几万人。
夜晚到来印军的突围行动才暂时宣告结束。
为什么不在夜间突围?
显然印军指挥官没有信心。
在白天都无法突破巴军的防线到了夜间那就更加不可能了。
为啥?
巴军的单兵装备比印军好得多。
当时巴军的制式步枪是df762而且大部分在巴基斯坦组装其中一些来自沙特等国的兵工厂。
最重要的是这些df762都能够方便的安装光学瞄准设备。
其实在向巴基斯坦出售df762的时候d&f公司就提供了配套的光学瞄准镜此后还提供了5万套微光夜视仪。
因为都是由d&f公司与华夏企业生产所以价格是相当的便宜。
虽然在性能上要稍微差一点还比不上德国等西方企业的产品但是对于正规军的步兵来说已经足够了。
当然关键就是5万套微光夜视仪。
这些夜视仪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d&f公司的库存。
当初生产出来打算卖给沙特等国只是因为性能上确实存在缺陷所以没有被沙特皇家陆军选中。
在巴军提出请求之后d&f公司就以成本价卖给了巴基斯坦陆军。
虽然没有赚到钱但是也没有亏本。
毕竟这是在处理积压货物。
5万套微光夜视仪不足以武装所有巴军官兵不过足够给每挺机枪配发一台增强班排一级的火力。
在夜战中价值极为巨大。
如果用于阵地防御作战而且面对的是印军步兵价值就更加巨大了。
其实在拉合尔古城的战斗中这些夜视仪就发挥出了极为巨大的价值成为了巴军最突出的优势。
很多时候巴军都是在夜间发起反击夺回被印军在白天占领的街道。
对此印军前线指挥官有深刻的体会。
可以说只要能够避免夜战就得尽量避免。
为啥?
印军手里的武器仍然是几十年前生产的步枪其中又已akm居多根本无法跟巴军相比。
事实上在很多时候印军在白天都打不过巴军。
关键就是双方在单兵装备方面的差距不止是枪械与观瞄设备而是各个方面差距至少有数十年。
用那名西方战地记者的话来说。
巴军的单兵装备就算没有达到国际一流水准也至少具有21世纪的水准算得上是比较先进了。
印军呢?
仍然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甚至是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