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到这个时候印度已经是穷途末路。
要知道开战到现在总共也才13天战局就发生了神奇的反转原本占尽优势的印度变得极为被动。
还需要打下去吗?
其实直到这个时候印度仍然有叫停的机会。
虽然丢掉了斯利那加但是查谟依然在印军控制之中而且有18万印军盘踞在拉合尔附近。
只要印度愿意进行停火谈判巴基斯坦就没有理由拒绝。
为啥?
巴基斯坦已经达到了最主要的战略目的而且付出的代价同样极为巨大并不希望战争延续下去。
此外如果战局失去控制巴基斯坦必然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到时候说不定连已经到手的胜利果实都保不住。
在这个时候进行停火谈判印度失去的其实也只是斯利那加以及克什米尔中部的山区至少能够保住查谟。
继续打下去的话印度能够得到什么?
可惜印度当局依然没有跟巴基斯坦进行谈判的意思。
当天印度总理公开表示在收复失地之前绝不跟巴基斯坦进行谈判而且号召民众起来捍卫国家。
也就在当天印度国内多地爆发了骚乱。
针对的骚乱。
虽然印度是一个以印度教为主的国家但是印度有一亿多而且绝大部分处在社会底层。
其实打到这个时候印度已经是山穷水尽了。
为啥?
印度的经济出了问题。
在战争爆发之前印度并不是一个富裕的国家跟富裕也没有任何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国家。
很简单印度没有足够多的外汇。
虽然印度的外汇储备排全球第三仅在华夏与日本之后达到了7000多亿美元但是印度的外债超过了20000亿美元。
这是个什么概念?
以印度每年不到10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为准哪怕不再增加对外投资也需要十多年才能偿还全部外债。
此外支持印度外债规模的更多的是外界对印度经济发展的预期向好。
简单的说就是投资者认为印度的经济能够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所以愿意为印度提供投资。
这里面自然包括购买印度当局发行的国债。
现在的问题是随着战争爆发特别是印度军队在战场上的拙劣表现投资者对印度失去了信心。
首先完蛋的就是印度的国债。
在战争爆发当天印度的信用等级就被降为垃圾级几乎所有的国际投资机构都不建议购买印度国债。
虽然印度当局把希望寄托在了高回报上但是投资者依然不肯买账。
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印度当局没有能够顺利拿到偿还到期债务的融资也就没有能够按时偿还债务。
仅仅10多天印度的货币也就是卢比就贬值了一半以上。
要知道这还是法定汇率。
在黑市上卢比的贬值幅度超过了百分之九十几乎所有机构都在抛售卢比连印度人都不例外。
落到现实中就是印度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方式获得资源。
这里面又集中体现在能源上。
别忘了阿盟集团的产油国已经开始对印度实施石油禁运而且范围还在扩大比如开始限制第三方替印度代购石油。
虽然有一定的战略储备但是要不了多久就要耗光。
在此之前印度当局还能够用卢比支付相关的款项然后通过正常方式兑换从而降低采购成本。
显然在战争期间这就不可能了。
虽然美国当局一直声称支持印度也确实为印度提供了一些帮助但是美国的页岩油开采商可不这么看。
在开战后不久美国的几家页岩油开采企业就向印度提出只接受现款交易而且得使用美元即印度在购买页岩油的时候在油轮离港之前就得付款而且必须是印度本来就很紧缺的美元。
美国都是如此俄罗斯就更加如此了。
虽然俄罗斯总统一再表示对印度的处境感到同情但是在石油贸易上依然坚持印度支付现款。
当然俄罗斯没有那么苛刻要的只是欧元与华元。
印度有那么多的外汇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连石油贸易都是如此军火贸易就更加如此了。
可以说当时除了美国与日本提供的有限的军事物资援助印度几乎没办法从国外获得军火。
说来说去其实就是没钱。
相对而言能源的问题较为突出。
在开战的第10天考虑到战争还会持续很久印度当局公布了第一份禁售令开始限制国内的能源消费。
在道禁售令成为了引爆印度国内矛盾的导火索。
为啥?
在很多偏远地区汽油、柴油与煤油是主要能源。
要知道印度的国家电网并不发达很多偏远地区靠油灯照明有的地方甚至需要用柴油机发电。
此外印度各个大城市的居民也需要各种燃料来维持正常的生活。
当然受到限制的平民肯定不是富翁与官员。
其实很多印度富翁有自己的油库有的甚至能够自行走私石油。
考虑到即将到来的夏收还有马上就要到来的旱季印度各地对能源的需求本来就比平常多。
现在限制石油消费必然会对生产产生影响。
这意味着很多印度人会丧失一年的劳动成果。
可见印度的国内局势一点都不容乐观。
可惜的是印度当局并没有认清这一点或者说是不肯承认而且还在想方设法转移国内矛盾。
怎么转移?
当然是向外转移。
按照印度当局的宣传现在的困难处境就是的罪因为众多阿盟产油国不再向印度出售石油。
当然也是巴基斯坦的罪。
还有华夏。
总而言之印度遭遇的所有苦难都是在这些国家所造成的而印度当局一直在为人民谋福利。
当然印度也一直在抗争。
印度当局不肯谈判还要继续打下去那么这场战争也就只能继续打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