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之属一为食二为药。
食为日常药为权宜。
食为寻常药为特别。
食药同源但又异用。
这是老人给许广陵讲“药”的第一课概论中的开篇明义。
于是……
做饭。
制药。
在一般人看来本无相关的两件事在老人这里于理论上被统一了起来而许广陵想要做和将要做的是在实际上把它们沟连起来。
他对老师吹牛说要做到擅药。
怎么擅药?
第一步当然是跟着老师学习。
第二步么就是从食物入手从食物的单味与搭配来一点点地触摸和感受“君臣佐使”以及那“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
而事实上这两者中的很多都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
就譬如做鱼。
鱼配上香菜别有风味那叫“君佐”。
鱼搭配生姜以姜味袪除鱼的腥味那也正是七情中的“相畏”。
又如不少人都知道的西红柿生吃可以补充维生素c而熟吃维生素c被大量破坏但是番茄红素的利用率则大为提高生吃熟吃功效不同这也正是药物处理中的“生熟异用”。
这些东东许广陵以前也是不知道的。
这几天老人讲药但有些时候却是通过食物来举例老人举的例子不多但许广陵却是举一反三开始遨游于食材的天地。——在此之前他本就通过神农诀大量地分析了各种常见的食物此际正可谓如鱼得水。
所以老人讲药讲药材的功效和宜忌讲药材处理的种种方法然后就发现许广陵以前的学习还不叫快。
现在这个才叫快!
但不管许广陵学习得有多快两位老人都已经麻木了。
陈致和倒是没有麻木他震惊他惊恐他震惊惊恐于许广陵一天学习的东西可能就比得上他过去的一年但他更深的感觉是在这里他才是异类。
而其他三人不论是他震惊惊恐着的许广陵还是他尊敬仰望着的老父与老师他们都是一伙的!
有着这样的一种感受强烈感受一次次地感受。
陈致和就郁闷了。
深深致郁。
但他的这个小心思显然无人理会。
他能做的也只能是化郁闷为动力在早晨全力抵抗许广陵的攻击在晚上全身心地沉浸于许广陵教他的那式散手的习炼中。
而这番景象落于两位老人眼中倒也是欣慰的。
就如陈老先生曾经所言。
陈致和天分有但是心思杂了。
现在这般么未必不是误打误撞撞开一个新天地。
话转回头。
许广陵想扩展餐桌上的食谱想让他的“厨师”之名名副其实想法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源于此处。
日后若他真能在做饭的水平上达到所谓的“神厨门第十九代传人”的层次有老人的传授为基础那他基本上也就达到“准药学大宗”的层次了。
神厨=神医(药)。
这个公式在许广陵这里是成立的。
晚上回到居处例行地整理回顾白天所学后许广陵于时隔很久之后再次地打开前段时间章老所给的食谱然后从头到尾一页页地翻阅。
翻完之后这份食谱也就呈现在了许广陵的脑海之中。
而至于移动硬盘和笔记本中的内容许广陵则作了消除处理。(是消除而不是删除。)
站在窗前两手后背目光微抬淡视远方。
许广陵不是要做傲视凌云的姿态而是在这个和一般人所做差不多的两手后背姿势中手与身合心与神合自然而然地就进入了伏羲诀的运行状态中。
与此同时脑海中刚收入的那份御厨菜单被他从头到尾检视着。
关于鱼的有七份。
许广陵从中挑出了一份松鼠鱼。
松鼠鱼和松鼠没有任何关系既不是松鼠+鱼也不是名为松鼠的鱼而是把鱼去骨剔刺两半鱼身翻卷在花刀的基础上形成像是松鼠的形状。
当初研制出松鼠鱼这道菜的厨师应该说是很有创造力的值得点个赞。
松鼠鱼的优点不止是好看更重要的是没有刺!
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点!
烹制合格的松鼠鱼中是不允许也不应该有任何一根刺存在的。
这么一来因为担心鱼刺而不敢给小孩吃鱼的家长在这一点上就完全可以放心了。
除此之外那些“中国人居然吃有刺的鱼”的外国人也可以吃这道菜了而事实上这味松鼠鱼也确实受到诸多外国人的欢迎。
美国鲤鱼一度泛滥成灾这是很多人都听说过的新闻。
当然其鲤鱼是指广泛的河鱼不仅包括鲤鱼也包括草鱼鲫鱼等。
为什么泛滥成灾?
因为他们不吃这些鱼。
为什么不吃?
因为这些鱼有刺。
为什么有刺就不吃?
因为他们用刀叉。
华夏古代是有过用刀叉的阶段的但是后来刀叉被放弃了。
而放弃的原因就是因为简单的刀叉已经不适应越来越丰富的食物的要求。——换言之所谓舌尖上的中国所谓大吃货帝国也正是从刀叉退出历史、筷子登上舞台的时候开始萌芽。
那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久到很多国人以为我们的祖先一直就是用的筷子其实不是。
刀叉勺匕还有很多其它奇奇怪怪的工具我们都用过但最终是筷子成为了天命主角。
这不是历史的选择。
这是吃货的选择。
是以也可以说每个中国人的身上都沉淀着吃货的基因。
区别仅仅在于这基因有没有觉醒。
但不管有没有觉醒这基因都伴随着筷子已然于时间长河中绵延了数千年而且也必然会继续绵延下去或许会一直绵延到大宇宙时代?
许广陵的意识于筷子中打转转了几圈还是回到了松鼠鱼上。
怎么把有刺的鱼变成没有刺?
一是做成鱼丸。
二是做成鱼片。
三么就是做成松鼠鱼了。
这三种做法许广陵收于脑海内的七份菜单中都有。
而关于松鼠鱼的那份单上其说明或者说诀要和许广陵以前浏览过的那三份是一样地简单简单到过分——
不腌。
料在油中。
==
感谢“无之钓”的推荐票支持。
感谢“千秋不白”的月票捧场。